书教 打造大书法教育理念专业平台

理论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现状 与京津冀协调发展及学科建设
2019年第一期  |  2019-05-24  |  作者:  |  浏览:3805

        摘 要: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蓬勃发展, 本文从专业地域分布、 教学体系建设, 人才输出三个维度, 对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现状作简要分析, 总结已取得的成果。 并以 “京津冀” 为点, 探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期促进书法学科在京津冀协发展, 从而以点带面, 引领全国书法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健康发展, 并提出几点学科构建设想。

        关键词: 高等书法教育 现状 京津冀 协调发展 学科建设

       近年来, 随着社会文化的繁盛, 传统书法艺术不断升温, 以此为依托, 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逐步建立完善, 纵观现状, 蔚为大观, 成绩可喜, 细究其构建, 尚有亟待解决之难题。 本文希望以解决 “京津冀” 书法高等教育问题为突破点, 以点带面, 促进全国书法学科健康有序发展。

       

       一、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现状

       为准确把握全国高校书法专业的现状和基本情况, 笔者以调研为依托, 展开一系列立体考察, 先后走访了 20 余所当今开设书法学科的院校, 并辅以网络、 问卷、 电话采访等形式的调研。 对书法学科高等教育的当今现状作了相对宏观的把握。以书法学科的整体分布与数量、 学科体系建设、人才输出这三个维度, 分述书法学科发展现状。

     (一) 开设书法专业院校数量多、 分布广。 书法专业发展特点是由点及面, 层层推进。 首个开办书法专业的学院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位于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 (今中国美术学院)。 继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院也开设了书法专业, 接着一些艺术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陆续开设书法专业, 再进一步, 二三类院校亦纷纷开设书法专业, 且越办越多, 分布区域也逐步广泛起来。 据调查, 截至目前, 全国开办书法专业, 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生、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院校共有 107 所。 其中, 以书法学学科名义设立本科专业方向点的院校有 90 所, 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有 41 个, 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有 20 个。 开办书法专业的院校类型有美术 (艺术) 院校、 师范院校、 综合院校和理工院校这四类。 办学层次包括书法专业本科、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及外国留学生、 艺术硕士、 研究生课程班等。 从地域来看, 全国除新疆、 青海、 宁夏、 西藏、 内蒙古等省、 自治区外, 书法专业遍布全国22 个省市自治区。 除开设书法专业的学校数量有所增加外, 招生人数也大幅增加, 本科每年约招2700 人, 招生人数比前两年多一千人左右, 硕士、博士招生数量也有所上升。 这既促进了书法学理论学科的知名度, 也使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获得均衡发展, 使其教育的覆盖面大幅度提升, 最大限度地满足书法理论学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 学科体系渐趋完善。 书法在高等教育中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学科体系需逐步摸索和完善, 经过近五十余年的发展, 书法学科教学已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 虽然目前各个高校书法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通观全国高等书法教学类型, 我们可以大致把高等书法专业的教学思路和培养目标, 分为两大系列: 即文化系列和艺术系列。 一般而言, 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属于文化系列, 不仅注重提高学生书法方面的专业素质, 还有意加强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而美术院校及部分艺术院校的书法专业则属于艺术系列, 强调书法学科的艺术性和原创性, 依托美术或艺术学院的大美术优势和学科特点, 注重对学生的艺术技巧实践和美学感悟能力的训练, 要求学生在书法或美术创作方面有所成就。 而高层次的硕士、 博士研究方向分支更细, 硕士研究方向有 73 个, 博士研究有 21 个, 在本科教育 “博” 的基础上更 “专”, 培养出在某一领域造诣精深的专业人才。 这些专业研究方向不仅对书法本体、 方法论、 美学等进行研究, 也对书法创作理论及当下书法发展予以关注与探讨。 不仅涵盖古代书史、 书论、 书家流派、 美学、文献等理论研究, 同时重视对书法教育的当下性、现代性及前瞻性研究, 如书法文化与传播心理等, 极具时代感。

    (三) 人才输出量多, 学术成果显著。 书法学科的构建与发展, 输出人才是关键。 随着国家对传统艺术的重视, 社会对书法人才的需求越发凸显。 高校书法专业每年输出大量人才, 正用以填补这些空缺。 这些书法学科专业学生毕业流向: 主要有进入教育机构成为教师、 进入研究所、 博物馆、 出版社这几条路向。 教育机构方面,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强力普及中小学书法教育, 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 书法教师的岗位有较大缺口, 书法方面的专业人才紧缺。 全国 107 个高校书法专业培养的博士、 博士后、 硕士、 本科生等高层次优秀人才, 毕业后不断充实到全国各个书法专业教育机构, 据我们调查了解, 每年就有近 30 位博士毕业后进入全国书法教学和研究机构, 还有约 2700 名左右的本科生、 近百名硕士毕业后进入社会就业。 这个数字是相当大的, 逐步满足社会对书法人才的需求。

     

      二、 以 “京津冀” 高等书法教育为点,探讨存在问题我国已开设高等书法学科的院校数量多分布广, 我们选择 “京津冀” 为点, 调研探讨存在问题, 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 高校分布不均, 招生规模与师资力量失衡。 书法学科体系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素质的好与坏是一个方面, 而教师与学生比例合理与否又是另一方面, 书法学科教学, 只有以优质老师与师生比例的合理作前提, 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当今全国高校分布不均, 以北京与河北作比, 北京高校有 108 所, 河北有 107 所, 看似旗鼓相当, 但是, 北京常住人口约 2151 万人, 而河北常住人口约7332 万人, 是北京人口的 3.4 倍。 同时北京 211 高校有 26 所, 河北 2 所, 这表明北京优质高校云集, 综合实力比河北强得多。 另外, 我国有些省市某些专业招生规模与师资力量严重失衡, 我们以 2014 年北京与河北书法本科招生及师资情况作比较: 2014 年北京有 6 所高校招书法本科生, 合计招生不及 80 名, 而河北有书法本科高校 5 所 (在此暂不作招生人数全面合计), 仅河北美术学院一所高校书法本科就招 120 名, 专接本还招 90 名, 合计共招 210 名, 换言之, 河北美术学院一所高校招书法专业本科生比北京 6 所高校合计所招人数还多 130 人; 但从师资方面考量, 北京高校书法专业教师比河北多, 北京高校硕士生导师约 27 人, 河北仅 1 人; 北京书法专业博士生导师约有 18 人, 而河北 0 人, 由此可见, 河北招生规模与师资力量严重失衡, 北京与河北相比较, 其师资力量强弱悬殊很大。

     (二) 教学硬件条件差距大。 京津等地书法专业高校, 基本都拥有较正规的教师, 并配有专业的自然班教室、 专业书写大桌及画毡等, 使学生课间有一个安静专业的学习创作环境, 许多院校还配备了多媒体的教学设施,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传统的书法教学,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有条件的院校还设有专门的书法资料室、 博物馆、 展览馆。 资料室存有书法理论书箱和书法资料, 便于学生课后查资料拓展知识; 博物馆则收藏古代经典碑帖、 墓志等拓片, 供学生观赏学习; 展览馆, 经常举办各类或名家、 或学生、 或中外师生等书法美术展览, 便于学生间、 中外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三) 各自为 “政”, 教材教学均不统一。 目前 “京津冀” 三地高等书法教育教材不统一, 以书法史论方面的理论课程为例, 有的学校以中国美术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编写的系列书法专业教材, 有的院校还是由各校老师编写教材, 自备教案、 讲义和多媒体课件, 学术水平良莠不齐。 书法专业是一个特殊的学科, 特别是篆、 隶、 楷、行、 草和篆刻技法课, 是每个专业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和基础课。 但书法技法课的教学, 仅课程名称就有所不同, 教学的学时也不一致, 有开设一个学期的 (45 学时、 60 学时), 有开设一年的(120 学时)。 技法课的开课顺序也不统一, 一般综合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 技法课的开课顺序是楷书、 行书、 草书、 篆书、 隶书、 篆刻。 从书法基础入手, 认真打好楷书基础, 缺点是学生对楷书技法课普遍缺乏新鲜感和兴趣。 而美术艺术院校书法专业技法课的开设顺序则是篆、 隶、 楷、 行、草、 篆刻, 基本上是按照汉字书法发展演变的规律和顺序安排教学, 可问题也随之出现: 适用于书法作品的题款的行书字体, 只能在三年级才开设, 从而在前两年中造成学生题款的困扰。 哪种教学方式比较科学, 目前各校亦处在分歧中, 京津冀各校极少交流、 各自为政, 缺乏资源共享。


       三、  书法学科在京津冀如何协调发展中央政治局 2015 年 5 月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出炉, 也为书法高等教育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一个契机与挑战的平台, 《纲要》 只是国家一项战略部署, 如何将部署化为行动并落实到实处, 才是目的。 针对京津冀高等书法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 以三地现状作分析对策。

     ( 一) 从京津冀地理位置来看, 三地相互紧临, 冀环抱着京津, 北京到周边的河北、 天津两地近在咫尺, 交通十分便利, 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规划的实施: 北京地铁 6 号线通至河北燕郊、大兴线通至河北固安、 房山线通至河北涿州; 另外, 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的逐步启动, 将来京津冀三地互通快则半小时, 慢也只需一两个小时, 三地高等教育合作交往更加快速便捷, 这也为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 从京津冀三地地盘与高等书法教育现状来考量, 河北省多地, 有较充裕的自然条件, 为京津市区较拥挤的高教板块的迁移提供承载; 另外, 从北京、 天津、 河北书法专业高等教育作横向比较, 显然京、 津、 冀实力递减, 北京拥有书法学科的高等院较多, 实力亦雄厚, 有能力携同天津一道, 为书法高等教育相对弱小的河北省提供有力的扶持与帮助, 达到三地书法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互利共赢的效果。

     (三) 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已占有天时、 地利的先机, 在此, 人的统一思想与有序的行动成了《纲要》 实施的关键。 京津冀三地需要打破以行政区域为 “政” 的保守狭隘的思想, 要以京津冀三位一体新的战略区域为 “政”, 以长远共利思路为先导。 由国家牵头, 三地政府坐镇, 商议、 沟通, 定出具体的协同方案, 财政方面拨出三地协同发展专款, 找准对口试点, 给三地间合作予以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同时要形成考核制度, 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


        四、 书法学科体系完善建构设想与建议期待在几年内高等书法教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有所突破, 并以点带面, 引领全国书法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对于书法学科构建上亟待解决又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几点补充建议:

      (一) 书法学科专业名称亟需统一, 国家应当建立统一的书法学科专业名称。 目前教育部虽已将书法列为二级学科, 但在向下传达的过程还缺乏必要的整顿和统一, 由于当前书法专业名称和方向的混乱正阻碍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敦促各学校在学科专业目录内明确书法学二级学科的名称, 统一各个学校本科, 尤其是研究生的专业名称, 为书法学科正名, 以便让书法专业的招生和学生培养有更加规范的发展。面对研究方向混杂的名目混乱问题, 仔细梳理即可发现这些专业名目虽多, 大体可归为书法理论、书法史、 书法创作、 书法教育、 书法文献、 篆刻理论与实践等几个方面, 可厘清各名目下具体教学内容, 分出相对统一的大类, 以正名目。 这一点经过我们努力可以解决, 也是大势所趋。

      (二) 书法学科既然进入高校学科体系, 自然不能散漫游走于体系之外, 任各院校各自为政, 必须要建立起一个能够纵览全局的明确、 科学、适用的教学体系, 但同时, 我们不能忽视书法学科的特殊性。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 确有其自身发展的灵活性, 艺术人才之培养更偏向需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以及对教师特长发挥、 个人发展轨迹的宽容度, 有时不能像数学、 物理等学科一般, 建立统一标准、 理性规划。 因此书法学科的教育体系需在学科理性建设和艺术灵活性这两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可宏观建立统一的教学大纲、 目标, 教材等, 尤其对于本科教育, 应以相对统一教材体例, 规范的教材来实施教学。 可组织全国书法教育专家, 对已编写的全国书法专业本科生适用的理论和技法教材加以审核, 不必强行规定一本教材, 可以列出几本, 互相辅助参考, 供不同专长的教师选用。 而书法专业教育高层次的硕士、 博士教育和培养, 可以不需要统一的教材, 可以发挥专业导师的学术特点和专业所长。

     (三) 针对招考选拔制度,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组织有关专家研究讨论, 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高校书法专业招生考试纲要, 统一考试内容、考试科目、 考试方法和录取原则。 不要让各个高校再自行其是, 通过统一、 规范的考试, 考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水平, 进而挖掘潜力。 我们认为, 入学的选拔的是学生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并不是填鸭式灌输的突击成果。  我们北师大书法

专业招生原则: 一是文化素质, 二是限定数量, 从而保证质量。 专业考试方面, 临摹考试: 为了公平起见, 是临指定未曾见过的古代楷书碑帖, 创作考试也是指定文字内容, 不限定书体、 形式,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这样的专业考试, 形式简单, 内容统一, 既考察了学生的基本功, 又能看出其艺术潜力和专业水平, 效果比较好。

     (四) 当今艺术教育急功近利, 培养出来的书法专业的学生文化素养相对偏低, 阻碍了书法学科的精进。 书法是艺术, 也是文化, 艺术与文化需要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 众所周知, 书法研究越是深入, 书法艺术层次越高, 就需要更强大的文化素养作支撑, 故书法专业的学生, 在学习技法的同时, 要加强与书法相关的文化课学习, 如文字学、 古代汉语、 古典文学、 历史学、 哲学、心理学、 美学等等, 吸取各类文化营养, 为书法学实践创新与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与保证。

       总之, 书法学科在艺术学领域中蓬勃发展, 这是当代高等教育对传统书法文化的关注,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结果, 回顾书法学科的建设之路, 凝结了书法教育界同仁的心血, 所得成果也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书法作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许多实际问题都在构建时相继呈现, 也需书法工作者认清现状、 以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为突破口, 不断探究新思路和新举措, 并付诸行动, 方能逐步完善和解决。 并以点带面, 推动全国书法学科体系的完善。 相信在当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大风潮带动下, 经过书法学科同仁的共同努力, 我国的书法学科构建之路定将不断发展壮大, 走向光明, 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使书法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以更卓越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本文选自 《河北省首届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暨京津冀高等书法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河北省书法家协会、 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上一页:没有了

下一页:“国学热” 背景下的书法教育透视